2023年4月6日刊| 总第3197期
月黑风高夜,男人掀起白布,一颗血淋淋的头颅骨碌滚下台阶……
(相关资料图)
一向尺度惊人的悬疑台剧这次又放大招了。上周,改编自日本同名推理小说的《模仿犯》在Netflix上线,主演汇集了金钟视帝吴慷仁、成功转型制作人的林心如,以及因《想见你》关注度暴涨的柯佳嬿。
网飞出品,日本推理IP,众星云集的卡司,妥妥的S+大制作,一度拔高了很多观众的期待值。目前,《模仿犯》豆瓣评分稳定在7.5。
这个评分放在寻常都市题材里或许算不错,但在这条太多神作珠玉在前,也最容易出黑马的类型赛道里,这个评分就有些不尽人意了。《模仿犯》略显两极的评论区,也隐隐透露出一个问题:中规中矩破案的刑侦剧,是不是已经没出路了?
(以下内容含有剧透)
惊悚片爱好者一定会喜欢《模仿犯》。
剧集一开头的变声面具人十分抓人眼球,指甲鲜红的断掌、突如其来的绑架、滚下台阶的头颅……运镜毫不避忌凶手作案的残忍,而这种拍摄方式也给整部剧增添了几分邪典气质。大尺度、重口味的刺激性场面,几乎是近几年悬疑类台剧的必备元素,辅之对人性、体制弊病的大胆揭露,台剧常被冠上“敢拍”的称号。
但悬疑爱好者对刑侦剧的期待从不止于猎奇凶杀,而是更渴望感受推理解谜的烧脑快感。
《模仿犯》的故事围绕一桩女性连续被害案展开,疯癫病态的凶手通过媒体乱象操弄人心、挑衅司法,坚守自我的检察官郭晓其(吴慷仁 饰)为揪出幕后主使,不惜赌上自己的人生。
对立缉凶的故事轮廓更有本格的味道,但《模仿犯》和年初Disney+的《台湾犯罪故事》一样,都是重人物、轻推理的社会派悬疑。
社会派悬疑相对不注重犯罪手法,以及真凶到底是谁。《模仿犯》的悬疑感,来源于对人物关系和犯罪动机的猜测,主线钩子并不算强。中途范少勋饰演的沈嘉文的凶手身份几乎是明牌,但郭晓其依然将破案重心放在沈嘉文的朋友身上,难免让人觉得故事设计不够严谨。
社会派悬疑十分考验创作者对生活感和群像塑造的把控,观众沉浸式感受加害者和受害人的心境,感受普通人善恶一念间的撕裂。在《模仿犯》里,除了郭晓其和沈嘉文的人物弧线比较完整,其他配角都像是用来推动命案、释放话题的工具人。
比如林心如扮演的媒体人姚雅慈,就是颇为脸谱化的职场女性角色。烈焰红唇、开会时抽烟,导演或许想要表现出资深记者的雷厉风行,但职场办公室不比破案,是每个人生活里都会出现的场景,失真和夸张反而会让观感大打折扣。
群像犯罪剧里的配角尤为重要,他们往往是正义使者的助手、犯罪分子的亲人。他们让主角的行为动机更加合理。落在配角身上的闲笔,往往也为故事的落地感画龙点睛。
比如《隐秘的角落》里,失去女儿后将放在垃圾桶的馄饨又重新拿回来吃的朱永平(张颂文 饰)。又或者韩剧《黑暗荣耀》里,大婶偷拍恶人未遂,被夕阳晃到眼睛而脱口而出的经典台词,“什么破晚霞,还美成这样。”
《模仿犯》不上不下的口碑,很大程度上源于缺少这些打动人的小细节。
《模仿犯》原著是日本推理作家宫部美雪的代表作之一。有人曾精准概括,宫部美雪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动的细枝末节,以及生活细节中所展示出的人性。但因为故事讲得又慢又细,宫部美雪也被很多推理迷冠上过“拖沓”的标签。
《模仿犯》看似是写探案,实则是借案件反映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泡沫经济的颓败、性别歧视等社会弊病。宫部美雪的写作特点,本就与悬疑强情节、快节奏的类型特点相悖。本土色彩如此浓厚的故事跨国改编,也进一步提高了影视化的难度。
《模仿犯》日剧版就曾被吐槽“需要快进”。此次台版《模仿犯》基本贴合原著主线来拍,最大变动是主人公视角的转换(由女记者改为男检察官)。正如张译之于《他是谁》,吴慷仁毫无痕迹的表演、收放自如的情绪,确实成为了这部剧最大的亮色。
只是,不是每部悬疑剧都有运气碰到影帝,把关还得从头抓起,至少下次别找改编难度这么高的推理IP了。
【文/葵涌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