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艺术作品涉嫌学术不端的鉴别与处理,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了。
近日,中国美术学院教师徐跋骋被指大量抄袭国外艺术家画作。4月26日,中国美术学院发布通报称,徐跋骋学术不端行为属实,并决定与其终止聘用关系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年来,类似丑闻被频频曝光。比如,2019年,四川美院前教授叶永清“跨国抄袭”事件就曾引发轩然大波。这也给相关部门提了个醒:对艺术作品涉嫌学术不端的鉴别与处理,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了。
与文字方面的复制、抄袭不同,艺术领域的不端行为更加隐蔽,也更难鉴别。一方面,艺术鉴赏有较高的专业门槛,没有一定的艺术积累很难发现其中门道。
以此事来说,徐跋骋在过去十年大量抄袭国外小众艺术家的作品,就连被抄袭的艺术家们都毫不知情。若不是恰好被“懂行”的网民曝光,这些作品不知还要为他牟利多久。
另一方面,与“相似度检测”这样相对成熟的学术不端检测机制相比,对艺术作品是否涉嫌抄袭的评判,目前还缺乏技术层面的系统性支持,只能依据“接触加实质近似”的原则,通过人工举证与辨识,这也给了“模仿者”辩解的空间。
此外,在版权保护方面,我国现行法律在处理“跨国抄袭”方面,确实存在一定的“留白地”,这也让一些人看到了可乘之机。
艺术学习与创作有特殊性,如绘画,从临摹起步,辅以再创作也是常规的技法。只要能说出其中实质性的差异与创新,或不将其用于商业目的,一般不会被认定是侵权。
所以,以往出现类似的情况,由于专业部门少、争议分歧多导致维权的成本过高,很多被抄袭的艺术家往往主动放弃了维权行动。
这并非不能改善。有大数据等技术做支撑,这些年数字博物馆、艺术馆的建设工作方兴未艾,管理部门、艺术家们大可以联合起来推动艺术作品的电子存档工作,通过技术来检测、匹配和比对。这对于抱着侥幸心理的抄袭者,也更有威慑力。
连续几起抄袭事件都由网民曝光,对抄袭者也是一种警示: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,抄袭越来越难有容身之地。
上一篇 : 周游世界需要多少钱才能玩_周游世界需要多少钱-全球速讯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