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双溪村风光。疏泽民摄
我是被文气和茶香吸引到双溪的。双溪位于大别山东南麓余脉的龙眠山区。站在双溪北部的忽皮岭上望去,大片绿油油的茶园呈现在眼前,一垄垄茶树排列成等高线,等高线间安放着许多诱杀害虫的绿盒子,茶垄间一张张红黄色相间的粘虫板,如一面面彩旗迎接我的到来。
忽皮岭我来过多次,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。十年前,进山的土路狭窄,时常被雨水冲坏。2014年,从鲁谼山来此创业的崔高升发起成立了忽皮岭茶叶合作社,带动茶农共同致富,他还承包数百亩茶园,注册成立家庭农场。茶产业让茶农富了起来。如今的忽皮岭,水泥路铺上了山,通向家家户户。高压输电塔架上了山,茶叶加工机组跟着运上了山,茶叶加工实现机械化。这里的茶园还安装了监测探头,通过手机远程遥控,实时掌握茶叶苗情和土壤墒情,及时管理茶园。
如今,忽皮岭还是当地的热门旅游地。站在山顶西望,朵朵白云沙画一般掠过连绵的山尖;北望,风力发电机旋转的叶片划破山顶天际;南望,城区幢幢高楼隐约可见。将目光收近,山谷对面的文和园(张廷玉墓)若隐若现。北宋画家李公麟晚年在山谷下的双溪绘《龙眠山庄图》长卷,苏轼为此画题跋,清代桐城派作家姚鼐来此留下《游双溪记》,清父子宰相张英、张廷玉晚年归隐于此,逝后安葬于此……双溪的山水,氤氲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。
去双溪,少不了拜访桐城小花茶的重要源产地——椒园。
椒园是明代大司马孙晋的故园。孙晋隐居龙眠期间,教书育人,致力于异茶籽的引进种植,为椒园茶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。沿着山坡上新建的水泥砖石步道走进老茶园,胳膊粗的茶树桩隐于土下,露出的老树蔸生发出枝桠,年年修剪,年年爆芽。枝头上新生的叶芽珍珠般饱实,裹住了桐城小花茶的基因密码。
走进双溪,眼前是郁郁葱葱的青山,脚下是清澈的泉水。多年来,双溪村因地制宜,通过“支部+合作社+村民”的形式,将茶叶发展与精准扶贫、乡村振兴结合起来,引导村民参与茶产业发展与振兴,建成多个有机茶生产基地。如今的双溪村建有茶厂8座,专业合作社组织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4家,带动全村发展茶产业,每年产生实际效益2000余万元,户均收入达4万元。双溪人的口袋鼓起来了,他们有底气投身家乡建设,架桥筑路,引水上山,清理河塘,植树养花,美化环境。村民自觉参加乡村文化娱乐活动,倡导乡风文明,举办广场舞比赛和农民运动会,丰富业余生活。
双溪村还将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,推出了色香味俱全的地方美食、独具特色的茶园民宿,吸引游客来此品茶、体验茶文化,延伸产业链,一个个茶旅融合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。今年3月底,双溪村桐城小花茶文化馆、龙眠山游客服务中心和桐城市青少年研学实践双溪营地揭牌。
走进茶文化馆展厅,沿着桐城小花茶产业发展的脉络,寻根求源。从孙晋植茶到张英献茶,从茶园种植管理数字化到电商销售网络化,从“以茶说廉”教育到茶艺演示……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,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在这里融合。馆外,当地茶农正在电炒锅前向游客展示手工炒茶技艺。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,走进实践营地体验生活,不时掏出纸笔进行记录。
“亦文亦茶,筑梦双溪”,人文的墨香与清新的茶香在这里交织相融。走进双溪,不仅能品到文化与茶的清香,更能分享当地人不断实现生活梦想的喜悦。
上一篇 : 三点定位双眼皮的坏处_三点定位双眼皮能保持多久_环球热推荐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